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孵化器! 登录 注册 +我们微信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
  • 新闻
  • 政策
  • 技术
  • 创业
  • 孵化器
  • 企业
  • 项目
  • 专利
  • 协会
  • 金融
  • 中介
当前位置:中国孵化器网 > 新闻动态 > 园区动态 >  正文
厦门火炬高新区拥抱“双创”力量 加速新兴产业聚集
发布日期:2018-12-20   编辑:中国孵化器网   来源:厦门日报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国家实施火炬计划、建设国家高新区发展30周年。审视厦门改革开放的时间轴,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建设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如今,火炬高新区正努力当好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主力军。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国家实施火炬计划、建设国家高新区发展30周年。审视厦门改革开放的时间轴,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建设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如今,火炬高新区正努力当好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主力军。

 

  1990年启航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从不到1平方公里的“试验田”逐步成长为“一区多园”跨岛发展模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7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工业产值从1992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428亿元;园区企业数从最初的12家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家。

 

  在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厦门火炬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第15位,连续四年实现争先进位。截至目前,高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63亿元营收,以占厦门市1%的土地,实现厦门市41%的工业总产值。

 

      关键词 做大做强

 

  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样本

 

  2017年数据显示,高新区LED产业芯片的出货量全国第一;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第五;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在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评价中位列第七,成长性指数排名第一;输配电装备产业具备全球影响力,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电力电器特色产业基地;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整机、服务器及监视器出货量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厦门市正以“双千亿”为抓手,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赶超目标。在对标厦门市打造12条产业链群的基础上,厦门火炬高新区根据自身产业体系和优势,紧抓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着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力电器、软件与信息服务、微电子与集成电路、LED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

 

  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这样的思路,在高新区一脉承袭。

 

  从1992年ABB集团第一家企业落户,到7家ABB企业、1家分支机构及2家R&D技术中心相继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生根开花,直至促成ABB公司将在厦所有业务整合到火炬(翔安)产业区,建成投用ABB厦门工业中心;从全球平板显示巨头台湾友达光电落户,到众多与之配套和关联的企业纷至沓来,冠捷、晶宇光电、达运等一批台湾光电企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扎根、成长……近30年来,一条条产业链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路径逐步发展壮大。

 

  针对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芯弱屏”的短板,火炬高新区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引进联芯、紫光展锐以及三安半导体、碳化硅等优质龙头及配套企业,随着紫光展锐、联芯、美日丰创光罩等一大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聚集,目前高新区已集聚集成电路及配套企业近150家,产业规模全国第五。高新区还引进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多晶硅生产线(天马微电子),并延伸柔性显示项目;引进全球导电玻璃基板龙头企业电气硝子。数据显示,进入“十三五”以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新引进企业增量超过300亿元。

 

  创新招商机制,强调市场化招商,为高新区产业的稳步发展夯实了基础。高新区大胆探索,成立专业的招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构建专业招商格局。在此基础上,火炬高新区合理配置招商资源,健全“内”“外”有别的招商机制。

 

  如今,火炬高新区六大主导产业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成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火炬高新区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是我市首条千亿产业链,也是高新区第一大产业集群,平板显示产业面板及模组出货量位居全国第六,是国家试点的光电产业集群;高新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今年营收有望突破1000亿元。

 

  同时,高新区积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等国家新兴产业方向进行布局,力争成为国家新兴产业重要的集聚地之一。

 

      关键词 协同联动

 

  为我市跨岛发展奠定产业格局

 

  经过多年发展和优化调整,目前火炬高新区共有10个园区分布在厦门岛内外,分别为火炬湖里园、厦门软件园(含一期、二期和三期)、厦门创新创业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厦门科技创新园、火炬北大生物园和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

 

  从厦门岛内到火炬(翔安)产业区,再到软件园三期、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区园区扩容的过程亦是跨岛发展的生动写照。

 

  多年来,高新区按照跨岛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实施“一区多园”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需要,搭建“一区多园”发展大平台,明确园区范围和发展定位,形成了厦门岛内、岛外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及鲜明的产业布局,实现了区域创新驱动能力的持续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中,火炬(翔安)产业区经过多年建设,切实发挥了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和高科技产业化大项目建设“启动器”“吸附器”作用,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厦门软件园三期是厦门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核心载体,今年,软件园三期工商注册企业数首次超过软件园二期;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平板显示、LED、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个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产城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产城融合赋予了园区生命力。火炬高新区超前谋划基础设施拓展园区布局规划,积极主动对接各相关行政区,全力推进火炬(翔安)产业区、软件园三期、同翔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园等园区的开发建设,建设智慧型园区,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推动园区要素与城区功能结合。如今,随着园区各类配套日臻完善,企业入驻热情高涨,产业集聚成效显著。

 

  关键词 营造生态

 

  为创新型城市提供“双创”基础

 

  截至目前,园区已设有20多个综合性创新平台,3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近百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博士后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厦门火炬高新区好比一个大型的孵化器,这里汇聚了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形成集“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企业从孵化破壳,到雏鸟再至雄鹰的过程,离不开火炬高新区无微不至的支持。园区重点依托3家国家级孵化器,打造“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模式,以“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创新孵化集成模式,加速培育企业成长;支持园区龙头企业打造“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孵化”的研发创新模式,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生根型企业-上市企业”的培养路线进阶,持续强化园区创新驱动和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高新区已累计孵化培育1500多家企业。

 

  从2009年在福建省率先实施“515”工程到2012年推动修订《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再到2017年的“创新十条”“智能制造十条”,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围绕产业、服务、技术、人才、金融等多个方面提供精准服务,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高新区还创新推出“火炬创新券”,鼓励和引导企业使用各类高水平创新服务资源。此举提升了园内企业知识产权工作,2017年园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超1100件,同比增长20%以上。

 

  近年来,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需求,不断加快石墨烯公共检测平台、物联网智能产品应用测试服务中心、两岸微电子研发及检测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

 

  瞄准企业的融资难“痛点”,高新区着力打造“一个资本平台+四个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的“1+4+X”科技金融体系,目前已集聚300多家创投、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超过300亿元的金融资本。高新区还持续推出“税易贷”“可转股集合债”“回购贷”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仅2017年,高新区就帮助超过500家(次)企业获得融资超过50亿元。

 

  高新区还立足国际视野打造硅谷创新创业基地,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增进双方来往合作,吸引一批优质项目进驻。高新区建设的厦门中以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与200多家以色列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孵化器建立合作,建成300多项以色列先进技术和高技术产品项目库。高新区还在软件园三期搭建“一带一路”加速器,支持每年引进“一带一路”国家创业团队到基地设立公司并进行加速,并帮助国内互联网企业走向“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从业人员近20万人,每万人拥有本科(含)以上学历2700多名,培育市级及以上各类重大人才工程786人(次),居厦门市首位。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为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人才创办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培育,产生了一批符合园区发展方向、前景较好、后劲足的人才企业,渐成燎原之势。目前,70%以上的落户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其中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有13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有4家。

 

      关键词 交流合作

 

  为两岸经济发展提供融合平台

 

  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吸引台资投资额达85.3亿美元,引进台资企业约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吸纳就业人数61139人(其中台籍人员超过3000人)。

 

  20多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大力打好“对台牌”,打造两岸创新要素重要聚集地,实施两岸协同创新。

 

  深入对台交流合作,为台湾青年打造创新创业“全环境”。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厦门火炬高新区就针对众多台湾及留学人员创业的热潮,成立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其最初运作模式即学习台湾新竹工业园,不仅以当时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归国创业的“大部队”,更为台湾同胞到厦门火炬高新区创业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是火炬高新区的一大举措。2006年建成的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是大陆首批“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同时也是大陆第一家面向台湾科技人才创业和技术转移的创新孵化基地。2015年,厦门市与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三方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构建一个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厦门火炬高新区作为研究产业推进职能的主要对接载体。

 

  近年来,高新区出台并落实《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关于落实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政策的实施细则》,全面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形式与质量,支持高雄市青创协会等机构在高新区设立育成中心,已吸引11个台湾团队入驻孵化;引导支持清华海峡研究院、一品威客、爱特众创空间等单位在台湾设立离岸孵化器,建立更高层次的两岸融合创新机制。目前,台湾创客团队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不断涌现,在孵的台湾创客项目数已突破200个。

 

  上世纪90年代,高新区就瞄准两岸优势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计划对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等发展突出的台湾产业,重点聚焦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如今,产业融合硕果累累。

图片新闻推荐
“创新创业”五问
深圳南山,一家孵化器举办活动。活动开场了,却没有...[详情]
深圳宝安区六大园
深圳宝安区推进实施“科技桃花源”战略,制定建设标...[详情]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五大创业中心,一是以北京、天津...[详情]
2016年全球创新指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8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该指...[详情]
国务院确定首批2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