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孵化器! 登录 注册 +我们微信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
  • 新闻
  • 政策
  • 技术
  • 创业
  • 孵化器
  • 企业
  • 项目
  • 专利
  • 协会
  • 金融
  • 中介
当前位置:中国孵化器网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25年“蝶变之旅”北京孵化器砥砺前行
发布日期:2014-10-22   编辑:中国孵化器网   来源:互联网
1989年初春,在国家火炬计划指引下,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8名工作人员、十几平方米办公场地,以及特殊的场外孵化模式,开启了北京市探索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历程。

  本报记者  邓淑华报道


  


  在25年前的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还是一个刚从国外引进、鲜为人知的“舶来品”。


  1989年初春,在国家火炬计划指引下,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8名工作人员、十几平方米办公场地,以及特殊的场外孵化模式,开启了北京市探索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历程。


  谁也不曾想到,25年后的今天,110家各类大大小小孵化器遍布北京市各区县,7062家在孵企业和7175家毕业企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星微电子、启明星辰、数码视讯、乐普医疗、奥瑞金种业等国内知名企业都从这里破壳而出,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代表的新型创业孵化聚集区吸引了大批“草根创业”者、投资机构入孵。


  “在全世界范围内,我都看见过创业公司的聚集,但北京让我震惊。”从北京访问回到美国,著名创新大师史蒂夫·布兰科如是感慨。


  “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才是中国未来的真正优势。”在对北京孵化器进行深入采访后,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的文章。


  25年间,从“零”起步到形成完整的孵化服务网络,从亦步亦趋地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蹒跚学步到创造令世界瞩目的新型创业孵化聚集形式,北京孵化器实现了历史性蝶变。


  奇迹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共同追溯北京孵化器25年风雨历程。


  从“零”起步到百舸争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旧体制胶着状态,一方面众多民办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改革的不配套,这些民办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何对民办科技企业采取某种配套特殊政策,以便对其实行系统保障、扶持和引导,形成一种有利于民办科技企业发展的特殊“小环境”,成为一些具有创新和改革思想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


  1987年5月17日,来自美国的全球知名孵化器专家鲁斯坦·拉卡卡在北京会晤了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他希望中国有兴趣尝试一下“孵化器”建设。这一建议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并开始调研和筹备工作。


  1988年,正当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之时,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际,把握历史机遇,及时作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部署,批准实施火炬计划。它标志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之中。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火炬计划, 北京市科委于1989年3 月成立了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也是北京地区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成立之初的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仅有10 余平方米工作场地, 8 名工作人员, 对企业的孵化也只能采取“场外孵化”的模式。面对创业初期艰苦的条件, 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员工凭借对火炬计划的满腔热忱为企业提供远程政策咨询、基金支持等服务。


  1989年8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成立。成立之初的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没有入孵企业,只能多次针对中关村企业提供服务,举办包括会计、税务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一些培训和展览活动不断接触其他孵化器。


  1990年8月,当时的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创业中心的第一次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明确了创业中心“服务为主,开发为辅”的基本方针,对中国创业中心的初期发展明确了方向。


  1994年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立。1996年10月,北京国际企业孵化中心IBI被国际孵化器组织专家考察组推选为首批“中国国际创业中心基地”,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国际企业孵化器。


  在这些先行者的带动下,北京市众多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随着2000年6月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的成立,以及“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实施,北京孵化器建设进入了一个逐步完善和规范的新阶段。北京孵化器进入百舸争流、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


  来自《2014北京科技孵化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孵化器数量增加至11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0家,占北京市孵化器总数的27.3%。北京各类科技孵化机构的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453.02万平方米,其中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为221.6万平方米。北京市孵化器在孵企业总数增加至7062家,总收入达到246.43亿元,从业人员数量为11.25万人,当年毕业企业数量642家,累计毕业企业数量达到7175家。


  从政府主导到高度市场化


  经历25年发展,北京孵化器群体日益成为中国孵化器行业的一支重要引导力量,成为首都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在北京现有的110家孵化器中,仅有4家事业单位体制的孵化器。作为落实火炬计划的政策工具,北京市最早一批孵化器基本都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事业单位。近年来,随着大量民间资本参与其中,北京孵化器建设被注入大量市场化元素。


  2000年,北京市诞生了第一家民营孵化器。很快,以汇龙森、瀚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市场化程度高、机制灵活的民营孵化器快速发展起来,不仅在孵化器行业内迅速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孵化效果。北京孵化器群体不仅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民营孵化器,并且还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延伸至高校、科研院所、国企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北京也成为全国民营孵化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高度的市场化也为北京市孵化器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并呈现一系列新亮点。


  孵化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北京各个区域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和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孵化模式。以创新工场为代表的“天使投资创新产品构建”模式,以博奥联创孵化器为代表的“创业导师持股孵化”模式,由联想控股与中科院共同探索推出并发起联想之星活动的“创业培训天使投资”模式,以及车库咖啡、3W咖啡等一系列新型孵化模式的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北京市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面向全国的辐射效应愈加明显。北京市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开始走向全国建设分园。清华科技园聚集了多方资源,并且依托自身优势不断辐射各地。迄今为止,启迪股份在全国各地共设立了近30个分园,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创新网络。2013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天津滨海高新区进一步加强合作互动,共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产业集聚和技术转移、扩散效应更为明显。


  创新创业资源的配置实现国际化。清华科技园、厚德创新谷、瀚海孵化器、车库咖啡先后在美国硅谷建立孵化器,其中瀚海孵化器在德国慕尼黑、加拿大安大略省等地区也建立了孵化器,搭建了海外高端创业者向国内转移的服务平台;高创国际孵化器建设“中意企业创新孵化器”,为中意技术转移开展服务;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与芬兰、以色列等国的孵化器、科技园区、技术转移服务器等建立合作关系;美国知名的PnP、QB3孵化器等机构也已经或计划在北京建立孵化服务机构。


  专业孵化器建设茁壮成长。随着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北京市各区域产业功能不断细化,各区县结合自身产业布局不断加强专业型孵化器的建设,一批软件、生物、新材料、纳米、制造业高新技术、多媒体、环保、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特色极为鲜明的孵化器应运而生,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创业生态系统日益完善。中关村创业大街引进了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Binggo咖啡、联想之星、创业家等多类型、多模式的创业服务机构,孕育了一种全新的街区创业生态,成为新的创新创业全生态示范基地。


  目前,北京基本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孵育基地为引领的科技孵化体系,各类科技孵化机构之间正在形成更强的学习机制、合作模式和利益纽带。


  蝶变背后的北京密码


  在一系列瞩目的亮点和一连串耀眼的数据背后,是北京孵化器发展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科教、人才资源,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孵化器从业人员。


  在全国孵化器建设群体中,北京孵化器一直名列前茅。究其原因,与北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密不可分。北京是全球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高度集聚,科技创新优势明显。上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众星拱月般围绕集聚在北京,沿科研院所带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北京市也一直坚持孵化器市场化、专业化的引导方向,并成为全国孵化器相关政策最完善、引导作用最强的城市之一。1999年,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提出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着力加强首都创业孵化体系建设。近年来,北京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孵化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发展规划(2013-2015年)》等政策文件。2013年5月,北京市科委、市发改委、市教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首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的意见》。上述文件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孵化器积极探索模式创新,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积极推进创新型孵化器建设。


  在资金支持方面,北京市科委自2005年起设立孵化体系建设促进专项资金,着重引导孵化器提升投融资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软实力”;北京市经信委、市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等也分别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吸引留学人员创业、支持孵化模式创新等方面支持孵化器建设。北京市各区县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相继发布促进孵化器发展的支持办法。市区两级政策的协同联动,有力促进了孵化器的快速有序发展。


  多年来,北京孵化器群体中还有一批“想做事、肯做事、会做事”的从业人员,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孵化服务管理团队。北京市孵化器从业人员就像是一个“大杂烩”,工程师、企业家、会计师、车间主任……社会上各类精英都聚集到孵化器建设事业中。北京孵化器群体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集聚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数以百计在孵化器事业领域精耕细作十几、二十年不变,不断思考和创新,真正为企业、为行业扎实做事的北京孵化器人,成为北京孵化器发展良好态势的源泉。


  25年来,从十几平方米办公场地起步的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已经拥有近5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设有国际商务、空间信息技术等不同方向的专业及综合型孵化器;昔日从零起步的北京孵化器事业,已经进入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局面;昔日少有人知的孵化器,也日益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创业者的首选之地。


  25年来,北京孵化器作为连接科技创新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桥梁、培育自主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平台,已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机遇期,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作为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北京孵化器事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特点,都对北京孵化器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来,北京孵化器将进一步强化首都孵化的品牌效应,强化支撑技术转化落地的平台作用,强化科技孵化机构发展运营机制的市场化,强化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在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培育和吸引创新创业人才中的载体作用,以创业企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支撑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图片新闻推荐
“创新创业”五问
深圳南山,一家孵化器举办活动。活动开场了,却没有...[详情]
深圳宝安区六大园
深圳宝安区推进实施“科技桃花源”战略,制定建设标...[详情]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五大创业中心,一是以北京、天津...[详情]
2016年全球创新指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8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该指...[详情]
国务院确定首批2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