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孵化器! 登录 注册 +我们微信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
  • 新闻
  • 政策
  • 技术
  • 创业
  • 孵化器
  • 企业
  • 项目
  • 专利
  • 协会
  • 金融
  • 中介
当前位置:中国孵化器网 > 新闻动态 > 园区动态 >  正文
阿拉善高新区:厚植沃土聚英才 海纳百川创未来
发布日期:2024-05-16   编辑:中国孵化器网   来源:阿拉善高新区
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围绕办好两件大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工程,聚焦发展、聚力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围绕办好两件大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工程,聚焦发展、聚力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人才引进提供精准服务,着力打造人才创新示范区,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人才“引育留用”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飞跃,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是赋能创新的鲜活动力。阿拉善高新区着力打造人才创新示范区,坚持‘筑巢’与‘引凤’并重,不断创新开拓人才发展新路径,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速形成了汇才引智的‘洼地’;在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阿拉善高新区基层党建办主任魏治华说。

    锚定目标精准引才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走进内蒙古圣氏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技术总监马骅正在现场紧盯造影剂中间体系列产品研发与生产的各项运行。作为公司的总工程师,马骅负责公司产品研发、新项目建设、质量检测相关工作,主持的项目多次获得了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及阿拉善盟重点项目资金支持。“阿拉善高新区为我们科研人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创新创造的活力。我们企业也将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在拓展造影剂中间体系列产品的同时,在新型氟材料、有机硅材料方面发力,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马骅说。

    据了解,在马骅的带领下,该公司正在成长为此项领域的集成供应商,目前正在建设的300吨/年3-甲氨基-1,2-丙二醇、1,3-二氨基-2-丙醇建设项目产品为填补国内生产空白的产品,其连续流生产技术为国内首创,已通过内蒙古自治区首次工艺论证,项目投产对带动园区企业着力于技术进步、优化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用好用实用活政策,通过“智汇驼乡·善聚英才”校园引才招聘、“智汇驼乡·鸿雁归巢”高学历人才引进等形式引进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44名。并加强与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劳务合作,依托微信公众号、人才就业平台、阿拉善招聘网等载体,探索直播带岗、企业人才双选会等招聘新模式,搭建人才“云端蓄水池”,仅去年全年组织招聘活动26场次,新增技能人才1002人、高技能人才211人,有效地解决企业用工“燃眉之急”。

    同时,阿拉善高新区还持续深化院地合作机制,成功引进国家菌草工程中心首席专家林占熺、国家食用菌中心主任谭琦等知名专家;推行“人才+产业+项目”模式,与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在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建立技术交流,挂牌成立内科大高新区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0余名,激活产业发展“重要引擎”。此外,该高新区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科研平台32类144家,建设3000平方米双创孵化中心,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26名,培育高技能人才2420人,涵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截至目前,两区拥有专利810项,消化吸收世界领先技术41项,自主创新技术54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1家,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

    多点发力精心育才 构筑人才发展“强磁场”

    在内蒙古浩普科技有限公司化验室里,董事长邢雅成正在与工作人员一起查看生产产品的检测数据。邢雅成1991年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作为青岛大学教授、青岛浩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一直从事化学清洗剂、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阻燃剂等多种精细化学品的研发,为国内清洗、阻燃等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还在200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邢雅成成立内蒙古浩普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农药中间体、高端磷系阻燃剂项目,优质的营商环境、热情的服务、完备的产业链,是他选择在阿拉善高新区投资创业的重要原因。项目的实施,可为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企业来这已经将近5年了,从开始的入园到后边的服务,包括现在的生产,各个方面都比较顺利,我们一个初创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鼓励,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把企业做得更好。”邢雅成说。

    在阿拉善高新区还有很多像邢雅成这样的科技型人才。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推深新生代企业家培养“鲲鹏计划”,每年遴选10名年轻企业家通过挂职、培训、论坛等形式,培育了一支梯队优良、永续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实施两新组织“红苗工程”,累计投入80万元开展专题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十个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系列活动,该工程入选2023年全国年度百佳园区党建品牌案例;推动“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组建专家团队6个、专家技术人才42名,开展服务活动30余次,解决突出问题49个。

    为切实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为企业补充各种新型技术性劳动力。阿拉善高新区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促使企业与科研院所紧密连接,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24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合作建立就业实践和人才培养基地,第一批47名毕业生已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

    与此同时,阿拉善高新区紧盯社会事业,成立全盟首家教育慈善发展信托管理平台,募集教育专项资金1066.2万元;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教体局签订人才交流协议,开展交流研讨、送教送研等结对共建活动28次,参与交流134人次;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吸收40余名专家轮流坐诊,接诊12000余人次。

    阿拉善高新区综合医院为了给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平台,多年来持续推进多形式引进高端医疗技术人才,在专家的引领和带动下,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医疗技术整体水平,不断扩展新业务、新技术,医疗质量安全取得质的提升。“高新区综合医院在党工委、管委会大力支持和领导下,不断加强跨省区域医疗技术合作,将加大人才引进、专业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医疗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将综合医院打造成阿拉善乃至辐射周边的地区管理科学高效、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施先进、群众满意放心的品牌医院。”阿拉善高新区综合医院院长何娟表示。

    产才融合创新驱动 夯实以产聚才“硬基石”

    一个地方依靠什么吸引人才?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要让事业激励人才,要让人才成就事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阿拉善高新区正着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绘就一幅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内蒙古世杰化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苏叶华,2010年获得浙江大学应用化学博士,既是管理型人才,又是技术型人才的苏叶华,曾经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量子点反应装置,在国内外首次实现量子点的规模化生产。他于2023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他所在公司成功入选2023内蒙古科技创新民营企业30强。“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技术工作者,能在阿拉善高新区发挥所长、贡献所学、展现所能,我感到干劲更足了。化工产业的发展,需要坚实的技术作为后盾,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和项目难题的攻关,为企业自身发展和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力。”苏叶华表示。

    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瞄准盐、煤、精细化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聚碳硅烷、石墨烯涂料等高端新材料项目团队,采用中国科学院最新科研技术,培育发展航空、航海等新材料产业。2023年,该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自治区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实现专精特新企业突破性发展。该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为广大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搭建了“大舞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阿拉善高新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中盛双还原剂低碳富氢冶金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获批资金支持1000万元,实现全盟“双碳”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历史性突破。柔性引进浙江大学化工学院沈润溥、何彬博士,进行全氟聚醚新材料项目中试;引进落地中盛科技与上海交大合作建设年产60万吨锰铁项目,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瞄准生态科技产业,成功引进谢联辉、李玉、候立安3位两院院士,国家菌草工程中心首席专家林占熺,培育种植菌草200亩;引进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成功孵化“沙子土壤化”技术,并组建沃诗金公司进行万亩项目中试,为产业化推广夯实了坚实基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今的阿拉善高新区正着重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让“高精尖缺”的科技人才,能够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实现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从而快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提升。

    深耕沃土精诚留才 铺就人才强区“源动力”

    人才引进来,怎样留住成为关键。为了让引进来的人才能够安心创业搞科研,阿拉善高新区倾力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夯实师资力量,稳步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李德贵是阿拉善高新区引进的“银龄教师”,2021年9月被聘为高新区第一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学生数学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良禽择秀木而栖。要想“栽下梧桐引来凤凰”,必须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有“硬核”的人才政策,才能真正实现“引进来,留得住”。“近年来,我们依托银龄讲学、‘鸿雁归巢’、特岗教师等多种柔性引才计划吸纳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通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办好家门口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高新区‘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阿拉善高新区社会事务办副主任王娟表示。

    环境好则人才聚。在待遇留人上,阿拉善高新区先后制发《高新区、示范区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保障管理办法(试行)》《创业就业积分管理实施方案(试行)》等,在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保障,大力加强政策支撑,以制度优势和政策红利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事业留人上,实行“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嘎查“以绩提薪”试点工作,参与聘岗人员每月人均增资2058元,高新区2个嘎查班子2023年绩效奖励达10.9万元,让广大人才在待遇上尝到甜头、工作上鼓足劲头、事业上更有奔头。

    在环境留人上,阿拉善高新区不断加大软硬件环境建设力度,投入4亿余元建设第一中学、第二小学、全民健身中心等民生工程,全面夯实师资力量,稳步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围绕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开展“百企评机关”活动,面向驻区企业和居民群众征求意见,建立台账对账销号,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优化创新创业融资环境,人才更定心。阿拉善高新区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组织召开政校企交流会、企业家座谈会8次,开展走访慰问3次,累计覆盖高技能人才40余名,并倾听意见建议、帮助高技能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人才创造了温馨舒心的生活条件,让人才舒心入住、安心创业。

    木茂鸟集,水深鱼聚。阿拉善高新区坚持集聚人才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既为人才提供茁壮成长的天地,又为人才创造温暖如春的生态环境,在事业、感情和待遇上下功夫,增强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能留住人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提供更优质的社会配置资源,也是‘拴心留人’的一种创新举措。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着力打造人才创新示范区,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人才引进提供精准服务,营造了尊重人才、礼敬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力地帮助我们企业稳定产业工人队伍、提高生产效率,下一步我们着力激发企业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共同为打造更美好、更高质量的高新区而努力。”内蒙古扬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涌波说。

    人才是强区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人才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兴。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事关高新区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来抓,坚持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在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作用,聚焦发展、聚力创新,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人才引进提供精准服务,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为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构筑人才“强磁场”,凝聚发展“源动力”。如今的阿拉善高新区,正以最强政策、最好服务、最优环境、最大诚意吸引人才、聚揽人才、成就人才,正成为让人才大有可为的沃土,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人才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人才荟萃活力迸发,为该地区高质量发展插上“智慧引擎”。放眼阿拉善高新区,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激情,澎湃着创造的活力,活跃着创业的身影,铺展出一幅奋力谱写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壮美画卷。
图片新闻推荐
“创新创业”五问
深圳南山,一家孵化器举办活动。活动开场了,却没有...[详情]
深圳宝安区六大园
深圳宝安区推进实施“科技桃花源”战略,制定建设标...[详情]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五大创业中心,一是以北京、天津...[详情]
2016年全球创新指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8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该指...[详情]
国务院确定首批2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