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孵化器! 登录 注册 +我们微信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
  • 新闻
  • 政策
  • 技术
  • 创业
  • 孵化器
  • 企业
  • 项目
  • 专利
  • 协会
  • 金融
  • 中介
当前位置:中国孵化器网 > 新闻动态 > 园区动态 >  正文
非常“吸引人”的杭州高新区(滨江),魅力何在?
发布日期:2020-08-04   编辑:中国孵化器网   来源:杭州高新区(滨江)
从1990年到2020年,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杭州高新区写下了一章又一章的壮丽诗篇,尤其是在疫情之下,今年上半年7%的GDP增速将留下乘风破浪的章节。

    1990年到2020年,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杭州高新区写下了一章又一章的壮丽诗篇,尤其是在疫情之下,今年上半年7%的GDP增速将留下乘风破浪的章节。


    与高新区(滨江)30年发展相对应的,是一浪又一浪的“海归”回流和科技人才的纷至沓来。

 

    为什么高新区(滨江)如此“吸引人”?为何这座城的企业和人才能够演绎波澜壮阔的创新创业之歌?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项技术,组建一个公司,融到一笔资金,造就一个产业,集聚一个产业集群……人才是高新区(滨江)生机勃勃的源泉,人才的密度,勾勒了产业的高度和韧劲。而随着城市能级的提升,这座城也成就了人才的光荣与梦想。

 

    30年来,为何杭州高新区一直很“吸引人”?

 

    杭州高新区走过30年,当初的“后浪”,早已成为“前浪”。

 

    作为杭州高新区最早的“后浪”,70岁的宋水娟已经退休多年,可她觉得,燃烧在心尖上的高新火种依然没有熄灭。

 

    “杭州高新区从零起步,当年的人才来这里创业真的非常有勇气,他们今天的发展,也让我们倍感欣慰。”

 

    宋水娟是杭州高新区成立后第一位人事劳动局长,是最早从事人才工作的“高新人”之一,在她从事16年的人才工作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敢想敢做”。

 

    第一个敢想敢做,是人才开发中心的成立。

 

    彼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人们对国家高新区还很陌生,人才的流动还有不少禁锢,“人才举家到杭州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宋水娟说,在当时,一旦档案、户籍的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工龄和退休待遇,还有子女就学、配偶随迁、出国政审,“甚至连煤饼票、粮票都不能发放。”

 

    为了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杭州高新区于1993年成立企业性质的“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全方位为人才提供服务,1996年,在“思想再解放一点,步子再大一点,发展再快一点”的大环境影响下,市里同意区里成立人才开发中心,区里开始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管理。

 

    现在不少企业的“大佬”,当时都去过文三路199号6楼的中心所在地,机关开门服务,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那时,海康威视的陈宗年、中恒电气的朱国锭经常骑着自行车来区里办事,‘开门服务’的做法,也让企业和区里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1991年4月,我刚到高新区,那时整个机关只有10多人,组织部、人事劳动局就我一个,后来,我们的团队也始终保持在6个人左右。”宋水娟说,“从建区以来,我们就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那时候只想一心把高新区建好,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辛苦。”

 

    从1991年20多家企业入驻杭州高新区,到了1993年5月,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97家,企业快速集聚,又让杭州高新区为人才服务动起了脑筋,从“开门服务”转变为“窗口服务”,开始了“前店后舱”的服务模式,“可以说,各个局的专员在窗口解决人才和企业办事问题的‘窗口服务’,可以算是杭州最早的‘办事大厅’了。”

 

    第二个“敢想敢做”,就是成立留创园。

 

    随着80年代留学潮的涌动,90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国,借鉴多个国家发展经验,区里认为吸引留学生创业将为杭州高新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

 

    宋水娟坦言,那个年代,在一个高新区里建设留学生创业园算是“天方夜谭”,但正是区里积极争取,敢为人先,加之省市支持,在1998年底、1999年初,省人事厅和市政府分别批准在杭州高新区设立“浙江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杭州高新基地”和“杭州市留学人员高新区创业园”,这也是浙江省的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据悉,在全国也是较早成立的留创园之一。

 

    2001年,杭州高新区“大手笔”在东部软件园租下了1000平方米的房源,免费提供给急于发展的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筑巢引凤,加之配套一系列引才政策,杭州高新区成为海归的投资热土。

 

    同年6月,留创园成为国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和外专局的“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2003年9月,被中组部、人事部等六部委联合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到了2004年,全国17万海归创造的销售总收入327亿元中,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杭州“海归”创造的。而杭州高新区,无疑是杭州最强的人才磁场。

 

    疫情之下,高新区(滨江)为何“魅力”不减?

 

    疫情之下,高新区(滨江)依旧非常“吸引人”。

 

    前不久,高新区(滨江)上半年引才数据出炉——全区引进各类人才18550人,同比增长6%,其中引进硕士3930人,同比增长近6.5%,博士123人,同比增长9.82%,两个指标均居全市第一。

 

    高新区(滨江)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依旧不减,上半年,这一数据新增623人,人才计划专家新增34人。值得一提的是,入选“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的人才中,创业类人才入选6人,位居全省第一。这表明,高新区(滨江)的人才,不但深谙技术,而且非常理解市场,当然,这也带着鲜明的高新特色。

 

    虽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人才的流动,但为何高新区(滨江)“魅力”不减?

 

    一流企业吸引一流人才,一流的高新区(滨江)营造一流人才生态。

 

    2月27日,高新区(滨江)组织首场春季招聘会,开发“零接触招聘”平台,实现“云校招”,在人员无法流动的情况下,帮助企业储备人才;3月31日,高新区(滨江)帮助人才项目举办“云路演”,帮助企业在云上完成上下游的寻找……种种举措不胜枚举,目标都是竭尽所能服务人才和企业。

 

    据悉,上半年累计兑现“5050计划”企业237家次,扶持资金超1.36亿元,可以说,为了帮助企业和人才渡过难关,高新区(滨江)更卖力,兑现“5050计划”企业家次和扶持资金分别是去年同期的5倍和2倍!

 

    解决当下,谋求长远,以第三届杭州滨江国际人才节为契机,高新区(滨江)重磅发布“一流人才生态区”和“超级孵化器”,以长远谋划,为人才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态。

 

    此外,高新区(滨江)正以积极姿态,以数智赋能,推进人才“一件事”改革。由“机器审”替代“人工审”的“AI审批”,让人才最快在5-10分钟就可以开办一家企业;人才“跑零次”,人才在3个小时就能在线上完成人才安居房的审批。值得一提的是,“人才e达”小程序的上线,更是为人才提供了“生活一件事”的便利。

 

    发展高新产业和广泛集聚人才,是高新区(滨江)的发展底色,高新区(滨江)始终把人才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王敏曾表态,“滨江上下要形成一个共识,我们把人才的分量放得多重,滨江在人才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而要回答高新区(滨江)为何魅力不减这个问题,人才最有发言权。

 

    就像创业者赖才达说的一样,“高新区(滨江)一直知道创业者在想什么。”

图片新闻推荐
“创新创业”五问
深圳南山,一家孵化器举办活动。活动开场了,却没有...[详情]
深圳宝安区六大园
深圳宝安区推进实施“科技桃花源”战略,制定建设标...[详情]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五大创业中心,一是以北京、天津...[详情]
2016年全球创新指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8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该指...[详情]
国务院确定首批2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详情]